2015年7月,中山大学与珠海市签订新型战略合作协议,以“共推创新驱动战略,共建高水平大学” 为主题,在这个基础上,中山大学开展了珠海校区的总体规划。
“山、海、城”校园格局
珠海校区的总体规划充分考虑了校园和城市、自然景观的关系,在规划中,将三者相融合,创造出“山、海、城”的校园格局。珠海校区总平面布局采用“一轴、一路、一带、四区”的规划结构。
“一轴”延续了独具中山大学校园特色的中轴线空间布局,东西贯穿校园,形成背山面海的校园礼仪主轴线。轴线序列从东面主入口广场开始,分别串联起滨海区,一号、二号学院区,“天琴计划”科研区。
“一路”突出了珠海校区原有的南北学术轴线,在翰林山建设贮存式图书馆,在教学楼北侧建设博物馆,强化学术氛围,寓意“书山有路”。“一带”则串联起校园内各个自然水系,围绕中心山体及海景,形成校园生态绿化带。
“四区”意指四个书院式教学组团,分别为一号、二号、三号、四号学院楼群,以及海洋、大气科学学院楼,多学科交叉平台楼等。
一期建设项目
2017年8月,珠海市与我校签订进一步加强新型战略合作协议,珠海市将出资30亿元,支持我校基础设施建设。其中包含:“天琴计划”科研综合楼(一期)、大气科学学院楼、海洋科学学院楼、四号学院楼群、多学科交叉平台楼、教工食堂、三号学院楼群....
一期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9万平方米。项目预计于2019年6月完工交付使用。根据中山大学的“三校区五校园”总体办学格局,珠海校区的定位是打造深海、深空、深地、核科学等学科群,积极推进建设“天琴计划”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,在食品安全、生物医药、海洋科学、核能等领域培育建设国家级重大科研创新平台,着力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、空间科学战略、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和珠海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。